天刚蒙蒙亮,吕宇峰就背着竹篓、手持砍刀,踏着晨露走进了连绵的青山。作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美食匠人,他始终坚信“好味源于好材”,而深山里那些藏在林间、石缝中的野味食材恒富配资,便是大自然最珍贵的馈赠。这趟进山,他要寻找的是一味名为“山珍四宝”的组合——雨后的竹荪、崖边的石耳、林下的香菇和溪边的蕨菜。
“寻野味讲究‘顺时顺势’恒富配资,急不得。”吕宇峰一边拨开丛生的灌木,一边念叨着祖辈传下的口诀。他的脚步轻盈而稳健,多年的寻味经历让他对山林的脉络了如指掌。去年夏天,为了找到一株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野生猴头菇,他在山壁间的藤蔓上攀爬了半个多小时,脚下是百米深谷,手心被藤蔓勒出了血印,最终如愿将那朵饱满的猴头菇收入竹篓。“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,这么好的食材不能错过。”回忆起那段经历,他眼中满是执着。
行进到山腰的竹林,吕宇峰放慢了脚步。一场夜雨过后,正是竹荪冒头的好时机。他蹲下身,仔细拨开竹叶,果然在枯竹根部发现了几株顶着白色菌裙的竹荪,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仙子。“采竹荪要轻,不然菌裙容易破。”他小心翼翼地用指尖捏住竹荪的根部,轻轻一拔,完整的竹荪便到手了。接着,他又来到溪边的岩石旁,用竹片小心地撬下附着在石壁上的石耳,那黑褐色的耳片厚实有光泽,是炖鸡汤的绝配。每采到一种食材,他都会在竹篓里铺上新鲜的树叶,避免食材受损。
展开剩余42%除了寻找食材,吕宇峰更懂得“守护”的重要性。他始终遵循“采大留小、采密留稀”的原则,遇到刚冒头的幼苗绝不采摘,还会随手将松动的土壤压实,为食材的生长留下空间。“山林是我们的粮仓,只有好好保护它,才能年年有收获。”他常常带着村里的年轻人进山认食材,教他们辨别可食用的野味,更教他们敬畏自然、合理取用的道理。
傍晚时分,吕宇峰背着满满一竹篓食材下山。回到家中,他立刻忙碌起来:竹荪焯水去味,石耳泡发洗净,香菇切片,蕨菜焯水后切段。不一会儿,厨房里就飘出了浓郁的香味。当一盘盘用深山野味制作的菜肴端上桌时恒富配资,家人和邻居们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。“能把山里的味道端给大家,再累也值得。”吕宇峰笑着说。在他看来,每一次进山寻味,都是与自然的对话;每一道用野味做成的菜肴,都是对自然馈赠最真诚的回馈。而这份对食材的敬畏与热爱,也在他的坚守中,传递给了更多人。
发布于:湖南省七星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